费氏短腿蟾

Brachytarsophrys feae   Boulenger
   

  496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景东(22雄、8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体大、短而肥壮,雄蟾体长96mm,雌蟾体长101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11。头大而显著宽扁,头长约为头宽的3/4;吻端圆,不突出于下唇;吻棱显著;颊部略向外侧倾斜,颊面稍内凹;鼻孔近吻端,在背面即可见到;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眼间距宽于上眼睑;瞳孔纵置;鼓膜隐蔽;上颌齿发达;一般有犁骨齿两小团,相距较宽;舌圆宽,后端略有缺刻;内鼻孔及咽鼓管孔均大。额顶骨棱脊明显,靠近额顶骨中线。
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圆,略膨大;指侧无缘膜;第一指基部膨大,第二、第四指几乎等长;无关节下瘤;内掌突大,但不清晰。后肢粗短,雄蟾后肢前伸时胫跗关节达口角后方,雌蟾仅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略超过体长的1/3而略短于足长;趾端圆略膨大,第五趾短于第三趾;趾侧有显著的厚缘膜,仅在基部相连成蹼迹;趾下无关节下瘤;内蹠突大、椭圆形,远长于第一趾长度,无外蹠突。
皮肤较光滑,头上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上眼睑外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锥状疣,后端外上方有一个似角的锥状长疣;颞褶显著;眼后枕部肥肿,其后有一横沟;背部、体侧及四肢上有稀疏的小圆疣,有的个体在肩部上侧方的疣粒排列成一行或两行。咽喉部有许多小圆疣;腹下侧方之疣少而较大;腹部及四肢腹面皮肤光滑;肛附近小疣较多。
生活时背面为棕黄色,满布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液浸标本背部为灰棕色,小疣周围多为黑色,分散成网状;两眼间有一个三角形黑棕花斑,自眼后角向后延伸至口角后方有一条黑棕色宽带;上唇为浅褐色,下唇为黑色或黑棕色斑;四肢及指、趾上有不显著的黑棕色宽横纹。雄蟾咽喉部黑色或黑棕色。胸腹及四肢腹面有不规则之灰色花斑;掌、蹠深灰色而无花纹。
头部骨骼:头骨宽扁,枕髁不超出左、右方扼骨的连线,且相距较远;额顶骨上的棱嵴高而明显,位于近中线处。
第二性征:雄蟾略小于雌蟾;第一指上有棕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短;无雄性线。
卵:卵群呈片状,每片约有卵1000粒以上;卵大,直径4mm,连同卵外胶膜直径5.2mm左右;卵粒为乳黄色。
蝌蚪:体形较小,跗足长约3.5mm(第37—39期)时,体长13mm,尾长26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12。头部较窄,但体宽;鼻孔略近吻端,其周围有乳突;眼大,位于头的两侧,眼间距甚宽,约为头体长的1/3;出水孔小,位于体的左侧;肛孔小,位于下尾鳍基部的中央;上尾鳍在尾前端低厚,尾高约为头体长的55%,尾末端钝尖。口在头前方顶端,漏斗状的唇颇宽,口角间距为头体长的1/2;下唇片中央呈匙状突出;唇上有棒状唇突;下唇最深处的一排唇突长而较少,朝向唇周缘逐渐递减变短,正中央有纵排唇突4根,左、右侧各有8根,唇周缘的乳突细小而密,无色素。 蝌蚪生活时以紫褐色为主,漏斗唇色浅;背部为一致的紫褐色,自体侧至腹面有深褐与浅紫色相间的宽横纹3条左右;在出水孔水平线上的一条横纹完整而清晰,它的前端一般有两条不齐整的浅色横纹,它的后面则为不规则的浅色横纹,略带绿色;尾肌色较浅,沿尾肌的上、下缘镶以深色纵纹,自尾的前端开始到尾末端附近,下方的纵纹宽而清晰,从腹面看为尾鳍所隔,左、右各一或中断或连续.略有变异;尾鳍略带米黄色,散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有的标本下尾鳍无斑点;液浸标本仍保持上述斑纹,体为棕色,浅紫色横纹成为青蓝色。即将完成变态的蝌蚪体长14.5mm,尾长17mm左右,跗足长7.5mm;吻棱呈棱角状,吻端略带盾形,不突出于下唇;体背部紫色,有分散的浅蓝色小点,体侧亦有;上唇缘微具横纹;颞褶明显,浅蓝色;四肢背面具横纹;腹面棕灰色,略显浅蓝色细麻斑,后肢腹面浅蓝色与深色相间成细麻斑状;趾侧无缘膜,趾间无蹼;股后腺清晰。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本种与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is相近似。但本种趾间仅具蹼迹;内蹠突远长于第一趾长度;眼后呈肥肿隆起;额顶骨上的棱嵴,位于近中线处。蝌蚪体腹面有紫色横斑3条左右。

大小

体大、短而肥壮,雄蟾体长96mm,雌蟾体长101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11。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海拔650—2100m阴湿的常绿阔叶林带的山溪,一般栖息在流溪中或岸边的大石下或较深的洞穴中,洞穴口往往斜向溪的下游,且不被水淹没。4月间雄蟾开始鸣叫,直至产卵期间,常常发出“呵(a)—呵—呵—”的鸣声,有时在水中发出“哦嗡(éwēng)”之音,鸣声十分洪亮。因此,当地群众称之为“老呵呵”,能咬人。产卵季节为5—6月,卵产于小流溪或小流水沟内的石块下,卵群呈片状粘贴在石块底面,卵片大小约100mm×130mm,浸没于水面下。费梁于1989年5月31日,在云南景东新民乡刺竹林村一条小溪(海拔2080m)内石下发现一个卵群,有卵157粒,卵径4.5mm,乳黄色,紧贴于石块的底面。蝌蚪多栖于流溪的回水荡内水草根下或岸边水下的碎石之间,有时展开漏斗状唇部浮于水面,体尾几乎与水面垂直,此时若受惊扰,一般都逃向深水的石缝中。
该蟾大量捕食各类昆虫,其中以森林害虫为主,对森林虫害的防治有一定作用。此外,因其个体大且肉味鲜美,常被当地群众捕捉食用。因此,对该蟾资源有较大浪费,应予以积极保护。

生境信息

4月间雄蟾开始鸣叫,直至产卵期间,常常发出“呵(a)—呵—呵—”的鸣声,有时在水中发出“哦嗡(éwēng)”之音,鸣声十分洪亮。因此,当地群众称之为“老呵呵”,能咬人。蝌蚪多栖于流溪的回水荡内水草根下或岸边水下的碎石之间,有时展开漏斗状唇部浮于水面,体尾几乎与水面垂直,此时若受惊扰,一般都逃向深水的石缝中。
该蟾大量捕食各类昆虫,其中以森林害虫为主,对森林虫害的防治有一定作用。此外,因其个体大且肉味鲜美,常被当地群众捕捉食用。因此,对该蟾资源有较大浪费,应予以积极保护。

海拔范围

该蟾生活在海拔650—2100m阴湿的常绿阔叶林带的山溪,一般栖息在流溪中或岸边的大石下或较深的洞穴中,洞穴口往往斜向溪的下游,且不被水淹没。

繁殖特征

产卵季节为5—6月,卵产于小流溪或小流水沟内的石块下,卵群呈片状粘贴在石块底面,卵片大小约100mm×130mm,浸没于水面下。

国内分布

云南(陇川、腾冲、永德、孟连、景东、景洪等)、广西(靖西、上思十万大山)

分类讨论

讨论 Boulenger(1887a)依据Fea采自缅甸八莫东部Kakhien山地的标本,命名为Megalophrys feae。刘承钊和胡淑琴(1961a: 51—52)曾以宽头大角蟾Megophrys carinensis之种名对云南景东的标本进行了描述,同时指出景东与云南宾川鸡足山两地的成体和蝌蚪标本均存在明显的不同。鉴于当时的标本和资料不足,难以解决其分类学问题,最后提出“今暂将这两种变异颇大的角蟾归并为一种,待不同地区的标本搜集较多以后,再进行比较研究作出结论”。30年后,叶昌媛和费梁(1992b)根据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标本和有关文献记述,经过形态学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短腿蟾属Brachytarsophrys标本应分隶为两种,即云南西南部(如陇川、景东和西双版纳等)者属于费氏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feae(=Megalophrys feae),而四川(西南部)、云南(如宾川)、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产者则仍定为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is(宽头大角蟾Megophrys carinensis)。因此,刘承钊等(1961)曾记述的景东标本不是宽头短腿蟾,而是费氏短腿蟾。